白芍最早出自《本草经集注》,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根粗长、匀直、质坚实、粉性足、表面洁净者为佳。

性味:苦酸,凉

归经:归肝、脾经

注意: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

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炮制:白芍:拣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捞出,晒晾,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干燥。酒白芍:取白芍片,用黄酒喷淋均匀,稍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白芍片100斤,用黄酒10斤)。炒白芍: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焦白芍: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晾干。

用法: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化学成分

根含芍药甙、牡丹酚、芍药花甙,苯甲酸约1.07%、挥发油、脂肪油、树脂、鞣质、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β-谷甾醇和三萜类。另外四川产者含一种酸性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花含黄芪甙、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多量没食子鞣质(10%以上)、除虫菊素0.13%、13-甲基十四烷酸、β-谷甾醇、廿五碳烷等。叶含鞣质。

药理分析

1、对中枢抑制作用
白芍有明显镇痛作用,白芍总甙地抑制疼痛反应,并有镇静作用,此外白芍有较弱的抗戊四氮惊厥作用。

2、解痉作用

芍药或芍药甙对平滑肌有抑制或解痉作用,能抑制豚鼠离体小肠的自发性收缩,使其张力降低。对支气管和子宫平滑肌有一定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催产素所致子宫收缩。

3、抗炎抗菌抗溃疡作用

芍药或芍药甙较弱的抗炎作用,其中所含牡丹酚、苯甲酰芍药甙及氧化芍药甙也有抗炎作用,对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也有较弱抑制作用

此外白芍的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较广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白芍和芍药甙有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研究发现白芍注射液2g(生药)/kg静脉注射立即使麻醉猫内脏血流量大幅度增加,并对心脏活动略有加强。

5、其他作用

芍药有一定的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保肝解毒和抗诱变与抗肿瘤作用。

对化学成分的毒理研究

在药物毒性试验中,除芍药的甲醇提取物6g/kg腹腔注射,大鼠和小鼠自发运动抑制、竖毛、下痢、呼吸抑制后大鼠半数死亡,小鼠在2日内全部死亡外,其他亚急性、长期毒性实验组均无死亡案例和明显中毒表现。

配伍

1、治妇人胁痛:香附子,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无时服。(《朱氏集验医方》芍药汤)。

2、治下痢便脓血,里急后重,下血调气: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炒),大黄,黄芩,官桂。上细切,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素问病机保命集》芍药汤)。

3、治痛经:白芍,干姜。共为细末,分成八包,月经来时,每日服一包,黄酒为引,连服三个星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4、治金创血不止,痛:白芍药,熬令黄,杵令细为散。酒或米次下二钱,并得。初三服,渐加。(《广利方》)。

5、治风毒骨髓疼痛:芍药,虎骨(炙)。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经验后方》)。

典籍记载

1、《本草衍义》: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

2、《本草纲目》: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故四物汤用芍药。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敛之体,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白者色在西方,故补;赤者色在南方,故泻。

本内容仅供学习分享参考,因篇幅问题,不能面面俱到,如有错误还请多多指正。

中医讲究辩证治疗,一人一方,切勿自行服药,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