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由陈健、张前执导,都梁、江奇涛编剧,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主演的《亮剑》成为抗日战争题材剧中的经典之作,饰演李云龙的李幼斌更是凭此角色火遍大江南北,《亮剑》成为了抗战剧中的大IP,后来2006年连奕名执导了一部《亮剑2》,2011年杨阳对《亮剑》进行了翻拍,化名为《新亮剑》,豆瓣评分4.7分,说实话,以上的《亮剑2》和《新亮剑》小编都没看过,不过再如何续拍翻拍都无法重塑《亮剑》的经典,注定是吃瓜落,受尽观众的批评和冷嘲热讽。翻拍也就罢了,但是现如今,有一部神剧,化名为《亮剑3》搬上了屏幕,抗日偶像剧拍就拍吧,为何非要扯上《亮剑》呢,是不是不扯上这个IP就没有市场?就没有话题?就不能炒作?

《亮剑3》全名《亮剑之雷霆战将》,由金沙执导黄淼、金哥编剧,张云龙、高伟光、赖雨濛主演,是一部抗战偶像剧,百度百科搜索的内容显示:该剧是以李云龙主要原型王近山将军等英雄故事为模板,全新创作的青春版战争史诗力作。 看到“史诗力作”这几个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我们再来扒一扒导演金沙,号称八零后新锐影视导演,新是新,但锐不锐还得观众来评说,金导演的代表作是《筑梦情缘》、《雪海》、《一千零一夜》,《筑梦情缘》豆瓣评分4.7分,《一千零一夜》豆瓣评分5.2分,《雪海》豆瓣没有评分,但这几部都是偶像剧,这是确凿无疑的,现代剧拍成偶像类的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拍出抗战偶像神剧,那简直就是对抗战二字的玷污。

不少网友认为《亮剑3》应该改名为《亮发之发胶团》,还记得这部剧开拍时网友的一句特别经典的留言:“我刚接手新一团的时候,部队发型乱,缺少护发经验,最重要的是缺少发胶,啫喱水全团不到十瓶,焗油一瓶都没有,发胶还是老牌发蜡,就这样,两个人还分不到一瓶发胶。我去找旅长要你猜旅长怎么说,旅长说要发胶没有,要命一条,你李云龙看我脑袋值多少发胶就看砍了去,就这样一年之后,新一团什么都有了,沙贝龙、SYOSS、海飞丝,没有这些。我敢跟坂田联队硬碰硬的抹发胶?”这是篡改《亮剑》中李云龙对赵刚所说的一段台词,却是非常的经典和贴切,新一团变成发胶团真是名副其实,你看那一头头乌黑锃亮的发型,不知抹了多少发胶,真应了那句话:头可断,发型不能乱。

叼着雪茄、打着耳钉、抹着发胶、喝着咖啡、住着别墅……这就是所谓的《亮剑3》,这哪里有抗战的影子,分明就是一群ZB犯,顶着《亮剑》的帽子出来ZB耍酷的,要是拍成黑色幽默的抗战题材剧也就算了,偏偏一本正经扛着枪,连冲锋陷阵对阵杀敌都不忘摆个华丽的POSE,杀敌也要给个特别酷的特写镜头,不然好像大家都不知道这是偶像剧似的。以前有一部叫什么《抗战奇侠》的抗战神剧,这部雷剧小编只看过一个手撕小鬼子的小片段,这种不尊重史实,毫无底线地过分夸大抗战英雄的剧真的应该出现在屏幕之中吗?以前出一部《奇侠》还不过瘾,现在再来一部《发胶团》,拿着偶像剧的幌子,顶着《亮剑》的帽子出来耍酷,这部神剧不下于《奇侠》,真是雷出国产抗战剧的新高度。

小编只是很好奇,这样的剧是怎么过审的?简直是拿抗战当儿戏。199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曾下发《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拍摄和审查问题的规定》,其第六条规定: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故事影片、电视剧或纪录影片、电视专题片都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历史,不得随意虚构,不得随意拔高或贬损。《中国青年报》总结抗战神剧的特点为“四化”: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友军懦夫化、敌军白痴化,真是一针见血非常到位。国电总局曾整治过这种乱象,要求各卫视严格审查和甄别,把好剧审的关口,然而……

这样的神剧简直是有害无益,因为只会愚民,现代偶像剧找来一群小年轻耍耍个性扮扮酷也就罢了,现在是无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将抗战题材拍成这样愚昧的偶像剧,抗战十四年期间国内军民伤亡人数达到3500多万人,军队伤亡380余万人,日军伤亡人数130余万人,那个年代简直是中华民族的浩劫,现如今七十五年过去了,我们难道要把这段历史当成一种纯商业的娱乐和消遣搬上屏幕愚弄后人吗?